元宵節(jié)吃湯圓,其風(fēng)俗大行于宋代。宋人周必大的《平園續(xù)稿》中有“元宵煮浮圓子,前輩似未曾賦此”之說;陳元靚在《歲時廣記》中則記載:“煮糯為丸,糖水為湯,謂之圓子。”后來,元宵又稱為“湯圓”,清代,李調(diào)元的詩句“風(fēng)雨夜深人散盡,孤燈猶喚賣湯元”即是指此。辛亥革命后,袁世凱竊取了大總統(tǒng)的職位;他忌諱“元宵”(諧音“袁消”),于1913年元宵節(jié)前下令將元宵改為“湯圓”。這味小吃的名稱,幾經(jīng)變易,才被固定下來。
元宵風(fēng)味甜美,很受人們青睞,在宋代,被視為珍貴的食品。詩人姜白石在一首《詠元宵》中寫道:“貴客釣簾看御街.市中珍品一時來。”“市中珍品”即指湯圓。湯圓的形狀是圓的,元宵之夜天上的月亮也是圓的,人們元宵節(jié)吃元宵,原有祭月和拜月的意思,寄托著希望全家團圓幸福的情思。
元代伊世珍講述了一個吃湯圓的故事:自從嫦娥奔月以后,其夫羿晝夜想她成疾。正月十四夜里,一個童子來到有窮國宮殿求見羿,自稱是嫦娥派來的使者,說“夫人知你非常想念她,但她無法降臨。明日是正月十五,你用米粉作成丸,圓圓的如月亮,放在西北方向,呼叫著夫人的名字,三日夫人可降。”后來果真夫人如期而至,羿與嫦娥團圓了!這個傳說極富人情味,反映了元宵夜人們追求團聚的愿望。
中國人元宵節(jié)做元宵,主要是用年前就已經(jīng)準備好了的糯米粉摻和一些早米粉,用開水調(diào)至適當(dāng)程度,再搓揉做成圓子,內(nèi)面裹進白糖拌和的黑芝麻粉,下鍋煮熟后食用。芝麻味甘,性平,有補血、潤腸、生津通乳、養(yǎng)發(fā)的功能,中國人做湯圓主用的芝麻做餡,能符合健康飲食風(fēng)尚。另一種是做成實心的圓子,下鍋煮熟后外裹白糖黑芝麻。第三種是做成實心圓子外裹糯米飯,蒸熟后食用,這種元宵也叫“珍珠湯圓”。不管是哪一種元宵,都是香氣撲鼻,細膩可口,令人垂涎。
宋代詩人周必大《元宵煮浮圓子》寫道:今夕是何夕,團圓事事同。湯官尋舊味,灶婢詫新功。星爛烏云里,珠浮濁水中。歲時偏雜詠,附此說家風(fēng)。
詩中“團圓事事同”寓意人團聚的意思,詩中描寫的水煮圓子的情況與中國水煮湯圓的情況基本一樣。圓子浮在水里,像珠子一樣地翻動,盛在碗里又是白白的、圓圓的,就像天上的月亮。近代,湯圓不僅是正月十五元宵節(jié)的專用食品,而且已成為人們?nèi)粘I钪械拿牢短鹗承〕浴?/p>